beat365体育平台,【献礼党代会 学科展风采】考古探源助力华夏寻根 文明传承彰显大国自信
发布时间:2024-11-25 13:50:33点击:
编者按:中国郑州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即,这是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全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学校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为迎接党代会召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学校“学科建设年”重点任务,讲好学科背后故事、展现学科发展成果、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现推出“献礼党代会 学科展风采”专栏。本期带领大家一起领略考古学科的风采。
近五十年躬耕笃行,春华秋实。郑州大学考古学科发扬“严谨求实beat365体育平台,、艰苦奋斗、敬业奉献”考古学优良传统,以田野考古为支撑,传承弘扬作为中华文化核心以及黄河文明中心的中原优秀历史文化。发挥智库作用,增进“五个认同”、实证中华文明“五个特质”;着眼文旅融合,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围绕田野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河南乃至全国文物考古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
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郑州大学的考古学科必须要牢记习的嘱托,扛牢历史责任,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服从国家战略布局建设好一流学科。在构建田野考古、科技考古、出土文献“三位一体”教学科研模式上,加大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创新,实施“考古学科+”的新发展理念,实现考古学科的提档升级,助力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贡献,持续培养具有中国根基、国际视野的考古人才,努力成为中国考古学派的主力军。
1976年考古专业成立,是全国高校中较早成立的考古学专业之一,1978年考古学专业开始招生,1980年设立考古研究室,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成立郑州大学文博学院,下设历史学系、考古学系、档案学系、旅游管理学系。
2001年文博学院调整为历史与考古系,2003年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准设立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4年成立历史学院,下设历史系、考古系,2011年考古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增设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同年成立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2022年郑州大学入选实施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高校。2023年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独立运行,成为“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联建单位,同年设立郑州大学考古学学科建设创新中心。在第四、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均获B+等次。
考古学科多年来立足中原考古资源优势、以田野考古促教学研究,已形成若干优势教学研究领域,在田野考古、中原史前文化研究、商周考古、秦汉考古等方向形成突出优势和特色;在都城与聚落考古、帝陵与礼制研究、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科技考古等领域处于国内外学术前沿。
2023年成立的郑州大学考古学学科建设创新中心,旨在发挥郑州大学综合类高校的优势,以考古学为主干学科,充分融合校内资源,结合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学、美术学、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任务和“十四五”规划目标,在革命文物传承、古文字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生物考古、数字考古等领域组建近百人的研究团队,形成文、理、工、医等新型交叉学科研究方向,立足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世界一流考古学科。
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余人,其中学部委员2人,国家级人才2人,省级人才6人,自主培育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教授13人。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为学科特聘教授、学部委员冯时先生为学科兼职PI。考古学学科带头人韩国河教授为全国模范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张国硕教授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特聘教授、郑州大学学科特聘教授。周亚威教授入选2023年度国家级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陶大卫教授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魏涛教授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朱津副教授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周亚威荣获郑州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郜向平、张建等获评郑州大学“优秀员”,陈钦龙、张莉等入选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
周亚威牵头申报的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系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名单,考古学系教工支部获评首批“河南省高校省级样板党支部”,2021级考古1班获评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先进班集体”。
考古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2023年河南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立项建设。2024年“郑州大学考古学专业拔尖学生暑期研学”被新华社关注报道。
陈朝云教授《龙门石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等2项案例入选教育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中华传承主题案例库,获省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8项。《田野考古发掘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田野考古学》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纳入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及“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储才计划。
高质量推进考古学学科建设创新中心建设,在考古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方面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发挥郑州大学综合类高校的优势,以考古学为主干学科,结合校内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学、美术学、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创新中心先后迎来了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等多位重要领导的视察指导,其卓越的建设成果赢得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与高度评价。
建成“中华源”考古实验室,包括人骨考古、DNA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冶金考古、虚拟考古、陶瓷考古、数字考古、同位素考古、古病理和GIS考古等12个子实验室。2022年入选首批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在2024年度试运行期评估验收中获A级等次。
持续推动郑州大学—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建河南省校外实践基地。与河南省文物局共建“黄河考古研究院”“河南省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依托荥阳南城遗址与郑州市文物局联合共建“考古学与中华文明研究基地”,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
依托中原地区田野考古、围绕重大课题,产出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2021年以来,获国家级项目15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4项、青年4项、后期资助3项、学术通俗读物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1项等。在《中国社会科学》《考古学报》《考古》、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考古学与人类学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权威出版社出版著作8部,构建了“中原历史文化”学科体系和学术组织体系。依托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在都邑与聚落考古、帝陵与墓葬考古、生物考古与文明演进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包括主持发掘的“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铸币作坊”入选“2021年度国际十大考古新闻”。刘庆柱先生《不断裂的文明史》荣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优秀普及读物奖”。2024年7月,韩国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顺利结项。张国硕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结项成果《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与都邑形态研究》获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出版资助项目资助出版。
服务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论证并实施中华文明根系研究,参与“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和夏文化研究、石窟寺研究等重大课题。积极承担实施多项河南“兴文化工程”研究项目,旨在支持中原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阐释和创新工作,其中韩国河教授主编的《豫见考古、宅兹中国——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河南实证》,填补了河南省考古科普类相关图书的空白,“河南考古系列科普读物”撰写工作持续推进。2021年以来,服务北京、西安、南京、郑州等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承担文物保护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超过2亿元。
通过举办线上线下讲座和国际学术会议,拓展国际交流新渠道,提升了郑州大学考古学科的国内外声誉beat365体育平台,。自2022年开始,组织实施海外考古学者系列讲座,已经连续举办24场专业讲座,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23年9月,郑州大学联合剑桥大学举办“文明交流与互鉴:仰韶文化国际论坛”。2024年6月,举办“考古学与中华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有来自21个国家、28所国内高校、近70家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和研究机构的246名学者参会。张莉副教授作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年度访问学者,受邀人类学系开展学术讲座;周亚威教授凭借其在美国生物人类学(AJBA)杂志上发表的科研论文,荣获Wiley高下载量作者奖;“中华源”考古实验室举办人类骨骼考古国际交流日活动等。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供图图②:大洋86航次任务期间,潜水器布放前,技术人员拆除“蛟龙”号限位销和潜水器系固。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供图图③:执行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在阿蒙森海开展大洋考察作业。
银河系外恒星WOH G64的特写照片。这颗新拍摄的恒星WOH G64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大小约为太阳的2000倍,被归类为红超巨星,是人类已知最大恒星之一。团队还发现了一个紧密围绕该恒星的“蛋形茧”,这种形状可能与垂死恒星在爆发成为超新星前,剧烈喷射物质有关。
由于依赖从植物细胞中提取并纯化淀粉,生产纳米纤维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水。此次,研究团队使用静电纺丝的技术,制作出直径仅为372纳米(一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的意大利面,比某些光波的波长还要窄。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近年来,山西省地震局以加强文物古建筑抗震保护为重点,大力推进“防震减灾+文物保护”工作。日前,记者奔赴山西太原、大同两地,了解地震科技如何为文物古建“保驾护航”。
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神经外科疾病之一,随着老龄化进展,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是全球面临的临床难题。
多支披碱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复穗状花序,这一特征使其与同属的其他物种有明显区分。传统披碱草的花序较为简单,而多支披碱草则在主轴基部延伸出多个类似小穗的分枝,且这些分枝的长度从顶部到底部逐渐增长,形成了独特的复合结构。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通过重离子辐射和基因编辑技术,优化了酵母代谢途径,有效提升了酵母合成脂质的能力。
21日,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与自然科研团队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4》报告正式发布。
记者11月20日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获悉,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部署在该中心的“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在最新公布的国际Graph500排名中以6320.24 MTEPS/W的性能夺得Big Data Green Graph500(大数据图计算能效)榜单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康彦彪教授研究团队创制了一种超级光还原剂,并基于此发展了低温(40至60摄氏度)的催化还原特氟龙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完全脱氟新方法,实现将难以降解的“永久化学品”——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回收为无机氟盐和碳资源。
作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技术基座,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提升国家战略地位与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美国接连出台多项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文件,
记者20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该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号系列火箭近日成功完成整流罩分离试验,标志着该系列火箭初样研制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涵盖航空器研发与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飞行服务与保障等产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深度变革beat365体育平台,。在此过程中,电力行业也在逐步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增速超过33%,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2024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6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刊发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颜龙安院士团队联合河北大学杜会龙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首个稻属最全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绘制成功。
全海深光电缆绞车系统“海威GD11000”,日前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二号”船在我国南海完成了首个航次的深海调查任务。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林团队与武汉大学教授雷爱文团队合作,在催化羰基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利用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替代剧毒光气,高效合成含氮羰基化合物非对称脲。。
这种菌能够迅速分解番茄、辣椒、娃娃菜等多种蔬菜尾菜,并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原菌等功能特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研发了“蔬菜尾菜+快速腐解菌+有机肥+功能菌”四位一体的原位还田技术。
11月18日,在沪渝蓉高铁全线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内,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V2.0技术体系正式在“领航号”盾构机成功应用